从《莫扎特传》谈一下人物传记电影

2005-07-28 03:42 | psi2001

看完了《莫扎特传》(Amadeus),想起了在文学领域,人物传记可算是中国的薄弱环节了。西方的传记小说比比皆是,精彩的更多,由此而来的传记电影也很值得研究一下。我就先从《莫扎特传》说起吧。

由于我对莫扎特不太了解,所以也不敢多评论电影中的这个人物。据说有莫扎特的研究者抗议,说真实的莫扎特根本不象电影中这么疯癫。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而来看看另一位主人公:萨列里。查了下资料,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电影评论,都只是说到萨列里是个嫉妒心极重的卑鄙小人,而单从电影本身来分析,我觉得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演萨列里的F. Murray Abraham几乎是刚出道演电影,凭借此片第一次得到奥斯卡提名,就压倒同样是本片主角演莫扎特的Tom Hulce夺得影帝。他靠得是什么?这个原因也正是《莫扎特传》获得好评的主要原因。萨列里这个人物在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极其丰满,不但完美地表现了自身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从侧面衬托了真正的主角莫扎特。正是因为萨列里,观众才进一步的感受到,莫扎特是如此的天才。萨列里确实嫉妒心极重,确实是小人,但一个堂堂宫廷御用乐师为什么会到如此地步?另一方面,影片直接通过萨列里之口,说出了他的忏悔,他对莫扎特象上帝般的景仰,以至于亲手毁了象征上帝的十字架。萨列里是少数几个能真正看出莫扎特天才的人。第一次听到莫扎特的即兴演奏时就呆若木鸡,后来又多次折服在莫扎特的作品之下,每次莫扎特的演出都不错过,哪怕是低俗的表演。萨列里的嫉妒心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理解,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练尽天下绝学,而突然有一天发现另一个人轻而易举地远远地超越了他。这时产生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人类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嫉妒”,表现的不只是萨列里,而更是莫扎特的天才。值得一提的是,在Director’s Cut版中新加了20分钟内容,之前可能因为裸露而没在电影院公映。莫扎特夫人为了丈夫的前途,甘愿献出自己的身体,而萨列里的反应则是这个人物丰满度的集中体现。他一开始让莫扎特夫人来只是为了接近天才,占有天才的占有物,甚至可以说是上帝的东西,而后来终究无法做出伤害上帝的事而放弃。可以说,有了这段情节的影片才是完整的,整部电影也一直在这样的一个气氛中。影片一方面不断交代了萨列里邪恶的想法,一方面萨列里又不断地忏悔,直到最终结局,也没强调萨列里究竟如何害了莫扎特。正是这样的一个格调,让影片的内涵上了一个层次,而不只是一个和名人有关的阴谋片。

《莫扎特传》差不多就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其它的传记电影。我只是从通俗易懂的方面去尝试分一下类。一是普通大人物的传记,如《莫扎特传》,《公民凯恩》和《愤怒的公牛》,二是小人物的传记,如《阿甘正传》,《Barry Lyndon》和《活着》(《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我暂时也把它看作是这类),第三是和历史密切相关的大人物传记,包括《勇敢的心》,《斯巴达克斯》,《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第三类大多是以称述历史为主,一般靠得是主角号召性极强的表演以及大规模的场景情节制胜,包含的要素实在太多,所以我们不去管它,来看看前两类,主要就看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

先说第一类,名人传记很难拍,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因为研究名人的人实在太多,人多口杂,最后很有可能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所以真正成功的名人传记电影不算多,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边缘性名人,就是知名度不太高的名人,比如《愤怒的公牛》。名人传记注重的是个“人”字,究竟这个人物丰满不丰满,将是电影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莫扎特传》和《公民凯恩》都相当巧妙地避开了容易被批评的地方,而从侧面着手。《莫扎特传》上面已经说过了,而《公民凯恩》则通过几段倒叙故事,表达了再简单不过的主题,这样的张弛有道,一个丰满而真实的人物马上就进入了观众的脑子。关于《公民凯恩》的评论,请参看这篇周黎明的,看过之后,我实在无法写出更多的东西了: http://ent.163.com/edit/020819/020819_130586(1).html。这里就转一段最核心,也最符合本文内容的:“不错,《公民凯恩》的确由六段闪回组成,合在一起反映了出版家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但里面有着极强的内在逻辑。这几段倒叙并不是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不信你做一个小试验:你从第一段看起,每看完一段停下来想一想,你会发现你对凯恩的了解已相当全面,但每看完后面一段,你的了解就加深了一层;但即便只看前面几段,你对人物的认识仍是完整的,只不过不够深入罢了。”这样的一种叙事手法也是《公民凯恩》成为不朽经典的重要要素之一。关于《愤怒的公牛》,相信大家已经听说了Robert De Niro的敬业精神,为角色而增重几十磅。Robert De Niro也正是凭借此片第一次取得奥斯卡影帝。他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使用着一贯的风格表演,正如《Mean Streat》和《出租车司机》里的那样。影片出色一方面是因为Robert De Niro的表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马丁·西科塞斯选人和剧本的成功。更难能可贵的是,Robert De Niro在演出拳王落魄的中年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正是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才让Robert De Niro的演艺事业更上了一层楼。马丁·西科塞斯选用了特别的黑白胶卷底片来拍摄此片可谓是画龙点睛,而影片中唯一的一段彩色正是拳王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么一个简单的手法却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给以后的导演也带来了新的灵感。当时,史泰龙的《洛基》也相当的成功,而《愤怒的公牛》不象《洛基》那样注重视觉冲击,而用一种写实的风格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然后,再来说说第二类,小人物传记。小人物传记的主角一般都是虚构的,甚至可以比观众还卑微,但影片反映的问题却不是那么简单。一般来说,小人物传记的主题都是通过小人物来反映社会和人性的一些问题。大家都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么个虚构的、戏剧色彩极浓的小人物,一方面强烈讽刺了美国社会和战争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又赞颂了人性,对这部电影,相信大家一定感触颇深,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说了。库布里克的《Barry Lyndon》就要相对更深奥些,在优美无比的镜头下,库布里克究竟想要表现什么呢?本片主人公Redmond Barry的种种遭遇究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实同样可以上升到社会以及人性的高度。Redmond Barry并没有主动去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从得到权贵财富再到悲惨的结局,这一切其实体现了2个字:无奈。正是在当时这个社会背景中,这样的事才有可能发生。如果大家有幸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请注意2件事,一是摄影,二是Redmond Barry这个人,可能你会发觉,很难总结Redmond Barry这个人的性格,太简单又太复杂了。库布里克正是要象我们表达这样的一个人物,以及当时那样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库布里克非常经典的叙事风格在本片里再次得到完美体现,用非常平淡缓慢地节奏,毫无征兆地叙说了一些重要事件,如Barry儿子的死。这可以说是有反常规的叙述方法,但在库布里克的手里却成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这种震撼是缓慢地,温柔的,但却是有力的,抹不去的。再提一下《活着》。我一直认为,《活着》是张艺谋最出色的作品以及葛优最出色的表演,葛优也借此拿到了嘎纳影帝。《活着》基本上以反映社会问题为主,建议大家都让父母去看一下,我们中国缺的就是这样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东西。张艺谋同样采取了库布里克那样没什么征兆的、平淡真实的手法来叙述几个重要情节,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相当震撼。再加上葛优和巩利的表演,说得夸张点,我看一次,就差不多哭一次。《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一般不作为传记电影,但电影对人物的塑造相当成功,所以我也说一下这部把人性宣扬到及至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角究竟是谁?是Tim Robbins吗?我认为是Morgan Freeman,这部电影其实是在表现Freeman的成长过程,或者说被社会同化的过程。这样双主角的交错,和《莫扎特传》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一遍Freeman几次要假释前的答话,应该会有点新的体会。

也说了不少了,差不多该收笔了。最后还得提2部电影:西科塞斯的《飞行者》和Tim Burton的《Ed Wood》。这2部电影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都是好莱坞老明星的传记,在片中演老明星的配角都得了奥斯卡:一个是当年的奥斯卡女王,另一个是元老级吸血鬼伯爵。这2人的表演确实精彩,绝对不能错过。而这2部电影本身为什么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呢?在我看来《Ed Wood》是因为取材问题,毕竟史上最差导演的传记只是个噱头罢了。只是可惜了Johny Depp的精彩演出,IMDB的论坛上很多人都认为这是Johny Depp最精彩的一次表演。而《飞行者》,西科塞斯的水平并没比当年提升多少,而莱昂那多和Robert De Niro比就差太多了,所以西科塞斯再次一无所获也是很正常的。

罗里罗嗦写了不少东西,连段总结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希望比陈导说的烂文章要好一点点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