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难》--视频化的福音书节选

2004-12-16 00:41 | trash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
Directed by Mel Gibson
MPAA: Rated R for sequences of graphic violence.


观看这个电影时以及看完后的最大感受:惨不忍睹。

我倒不是说这个电影差劲得惨不忍睹,而是指她的视觉冲击。展现耶稣受难的场面,正如Mel Gibson自己说的,是在“突破观众感观的极限”(to push viewers over the edge)。他说之所以要弄这么多的暴力血腥场面是为了让电影足够“震撼”(shock),让观众正面看到耶稣所的苦难和牺牲,而就在这样的牺牲之后,他带着宽恕和爱复活。他确实做到了“shock”,可惜在我看来只浮于感观层面,而在这种层面上的暴力,有很多电影比他更极限;他也确实展示了基督的伟大,但即使他不用这么多的血腥场面,我们一样清楚人子的伟大,假如暴力血腥成为体现这种伟大的唯一方式,那我看如果不是Gibson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对耶稣受难缺乏足够的理解,就是他作为一个导演对主题的表现缺乏足够的技巧。或者两者都有?^o^

这个电影引起很大的争议。除了过多的暴力场面以外,最重要的焦点在于影片的反犹太倾向。我想本片在客观上确实容易煽动起这种反犹太情绪,片中的犹太人“无缘无故”地群起而攻击他们的救世主,逼着罗马总督彼拉多钉死耶稣。但公平地说,假如没有先入为主地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这个电影并不是反犹太的,她没有种族歧视的本意,不过她能被种族主义者利用。呵呵。我想抛开某些神经过敏和心怀叵测的人的指责,就电影本身来说,产生这种“反犹太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Gibson对福音书的“断章取义”--这也是大家争论的另一个焦点:context。

Gibson的电影非常忠实福音书,几乎是把福音书的文字逐句搬到了银幕上,并且为了“原汁原味”,所有对白都是拉丁语(演员跟观众都够呛^_^)。但他的“忠实”又停留在了表面,如同他的“震撼”一样。更不幸的是,他只截取了从耶稣被捕到受难的12个小时的内容,却缺乏对受难前的背景的交代和对受难背后的深层意义的探索。这样一来,对于一个不了解基督教的外行人,Gibson“忠实”的截取实际上反而成为对圣经的扭曲;而对内行人来说,这种不动脑筋的按部就班则体现了他的浅薄。
一个评论者说,假如我是个火星人,我看这个电影就会很困惑:这些人(指犹太众人)有病吗?他们为什么都要针对耶稣?他不是受人爱戴的王吗?怎么突然之间,无缘无故地,大家都要把他害死了?
对此Gibson的解释是:“没错假如你是火星人的确会这么想。但没关系,我知道整个来龙去脉,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我的电影的主题就是‘耶稣受难’,我认为这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它是完整的。至于仇恨的原因,电影的确没有解释,但那不是我的职责。”
的确,要表现哪个章节和怎么表现是导演的自由。不过这种做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呢?将整个电影完全放在受难过程而全然撇开前因后果是否能给人启示?我们在这“突出重点”的2个小时里除了看到无休止的折磨和逼真化的细节以外,还能看到其他什么东西吗?我感觉他的细致化的受难过程就像充斥整个电影的慢镜头一样,除了视觉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比起Martin Scorsese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来,只能说Gibson的基督受难思想贫乏。Scorsese的作品是多么富有创意!尽管他的电影也引起巨大争议甚至普遍攻击,但这种争议来自思想本身,来自对圣经和基督教的深层次的理解!

影片的优点:
第一是感观技巧^o^。镜头极美,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无数经典油画画面,构图和色调的处理都极象;耶稣背十字架的过程中的n次摔倒也是精心设计的,尤其最后一次,Gibson自己说简直象是芭蕾舞。感观技巧的另一表现是叙事流畅,好莱坞的电影在讲故事上都很职业:)

接着是演员。
主角James Caviezel。哇~~这个帅哥真的有耶稣基督的气质!那双深邃,哀恸,仁慈的双眼~~~Cool!之前只在《细细的红线》里见他露过一小脸。本片让我对他颇为着迷:)
扮演圣母的Maia Morgenstern,在花絮中看到她着妆以后的“真面目”大吃一惊,那么年轻漂亮简直判若两人!真是为艺术牺牲啊!呵呵。影片中的圣母形象非常符合期待,她在耶稣受难过程中的表现相当感人!
Monica Bellucci,呵呵,原谅我跳过其他重要角色直奔美女。可惜美女一天到晚就知道演花瓶,可怜的女人不知道演了多少次妓女了。^_^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具有一定的冲击力,看了让人难受。但是敢于拿圣经开刀本身就是一桩大事业,精神可嘉,向Gibson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