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中的千变万化——Philip Glass(v.2)

2004-02-18 01:07 | ovelia

note: 这本来是一个月之前,对Philip Glass(菲利普·格拉斯,下文简称为格拉斯)最沉迷的时候萌生的一个写作愿望,可惜在这一个月之内,主要由于自己的懒惰和资料的不成熟,而迟迟未能成文。现在上学的紧迫环境反而给了我写作的动力,以及决意把这个现代音乐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介绍给大家的决心。本文主要参考了官方网站上的介绍,以及某些国内外的网站上的专题文章,由于准备仓促,参考文章的地址将在过后补上。

文中可能会用到一些术语,不过纯粹是为了解释某些概念所用的,并非必须,而且会尽量做出解释的,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哈,谢谢:)

我最担心的是没有人来看……不过既然写出来了,就要接受大家的评判对吧?所以还是先看看吧:)

另外说点小事:这两天搜索格拉斯音乐资源的时候,总是能碰到一些很“小资”的文章,大抵都把听格拉斯归入小资一类。我对这一点是持保留意见的,虽然事实好像的确如此。……至少我不算是小资吧?
:P

-

前言

1998年11月,是格拉斯的音乐第一次在美国的音乐会上演奏的30年纪念。当时演奏的曲目,是经放大器处理的小提琴独奏,“Strung Out”。像这样结构异常简洁的音乐,在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着迷。让不少持传统音乐观点的人们来说,他的音乐最让人失望的地方则是缺乏一种叙述性的主题的展现->行进->结局的定式。

实际上,包括格拉斯在内的整个极简主义乐派(见后文),正是在针对并颠覆这个西方音乐的传统而产生的。极简主义尽量不用主题性的叙述,听众带往每一刻“现在”,不知有始亦不必有终。这种脱离了结构的音乐,恐怕才是最纯粹的音乐。

格拉斯的音乐对听众来说,往往有一些很奇特的反应。相对固定的和声织体之下的行进方式很容易对听众施展“催眠术”,而让另外一些听众感到很郁闷(这里我经历过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一次听《失衡生活》OST的时候,第七首长达21分钟,从第4分钟开始就几乎是在重复几乎相同的旋律,结果到最后我还是支持不住,睡着了:P)。而格拉斯的音乐在一直有越来越长的趋势的情况下(比如Music in Twelve Parts就有3个多小时,连第五交响曲也有接近两个小时),却依然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极少和音上的变化。

-

极简主义(Minimalism)

因为包括格拉斯在内,还有Steve Reich, Terry Riley, Michael Nyman等同代音乐家,以及其后学者的音乐,有着类似的规律,所以一个概括他们共同风格的词语,极简主义(Minimalism,具体的译法有多种,这里姑且使用“极简主义”一词)就形成了。

关于极简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美国纽约,一群不满序列音乐纷繁冗杂的学院化技巧的年轻作曲家开始尝试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高度限定的手法进行创作,力求透过最为基本的音乐元素去探索音乐原初的本质。

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比如Terry Riley,成为了电子乐的始祖;Brian Eno则成为了环境音乐的始祖。而他们的后学者当中,也有著名的电影配乐家,比如03年凭Frida获得奥斯卡的Elliot Goldenthal,还有著名大片《黑客帝国》系列的配乐家Don Davis。他们甚至也经常为电影作配乐,特别是格拉斯本人,已经为30多部影片制作配乐了。不知道大家在听现代电子乐或者环境音乐(Ambient)/新世纪(New Age),特别是Trance和House的时候,听着不断重复的旋律,有没有想到过这些在某些人眼中所谓“不严肃”的音乐,竟然会跟所谓“严肃”的音乐挂钩呢?

对于格拉斯来说,他的作品则比上述几位更为大量,且涵盖层面甚广。有关更多格拉斯的资料,将在以下的个人小传中继续阐述。

-

格拉斯个人小传

菲利普·格拉斯生于1937年1月31日,在幼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他父亲,本·格拉斯的收音机修理铺那里接触音乐了。当时本·格拉斯也同时出售一些唱片,碰到一些销量很差的唱片的时候,总要放给他三个孩子听,为的是找出顾客不喜欢的原因。而实际上这些唱片,大多是一些经典的室内乐,比如舒伯特的奏鸣曲,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等等,这也就为菲利普打下了“偏门”的基础。

他六岁就开始学小提琴,十五岁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时,他花最多精力在钢琴上,接着还进茱莉亚音乐学院接受正统音乐教育,但是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却是印度西塔琴之王─Ravi Shankar。也就在芝加哥学习之后,他把他原先信奉的十二音抛弃,转而发展出自己独立的一套作曲技巧,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极简主义。

到1974年之前,他已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不仅在他有份创立的戏剧公司Mabou Mines中使用,更多的是在他自己的Philip Glass Ensemble演出。这个时期的巅峰之作包括了Music in Twelve Parts,以及76年和后现代剧场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合作的歌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在长达5个小时的演出中,不落幕也没有中场休息,观众可以任意地进出,整出作品没有以往人们熟悉的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也没有剧情可言。此剧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形式,格拉斯与威尔逊宣称此剧无需任何解释,他们希望人们以自己的眼睛与耳朵来感受,从中体会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此后格拉斯除了创作出10多部歌剧之外,还包括九部交响曲,30多部电影配乐,以及数不清的实验性作品。到现在,格拉斯已经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

部分乐评

以下是我收藏的部分格拉斯音乐的乐评,后一章则是搜索格拉斯音乐的小指南,希望能对那些感兴趣的人们有帮助吧。

"Low" Symphony:这是改编自电音大师David Bowie和Brian Eno的交响组曲。作为格拉斯的中后期作品之一,在坚守个人风格的同时做出了少许“让步”,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也使得一般的听众能更容易接受。全曲展现出来的神秘气息依然。

Symphony No.5: Requiem, Bardo, Nirmanakaya:副标题的三个单词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这是为了庆祝1999年的萨尔茨堡节而创作的,以表现世界不同文明在叙述创世,造物等等神话故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智慧为主题的,长达106分钟,12乐章的大型交响乐。格拉斯从印度音乐传承过来的,一向的神秘气息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加上人声唱出来,经过精心编排而具有深刻含义的唱词,使欣赏价值进一步提升。

Nagoyqatsi:《战争生活》,《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相信看过这部反映现代人类社会矛盾的电影DVD的人们已经领略了格拉斯的配乐吧。格拉斯给电影做的配乐的明显特征是,与很多电影配乐只是做影响背后的陪衬不同,格拉斯的配乐可以说,和电影的其中一个角色的地位是一样的。这一点在《生活》三部曲这样的没有音效的纪录片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有著名华人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友情参与,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在第四轨new world/第七轨old world中的独奏,配合着画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Koyanniqatsi:《失衡生活》,《生活》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最早的一部,我没看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格拉斯的早期作品,正如我前面所说,也是能让我很容易就打瞌睡的(^^b),这一点需要注意一下。

The Hours:《时时刻刻》,这个名字比起前面两个,恐怕为更多的人所知吧,我也差不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格拉斯的音乐的。对这样一部横跨三个历史时期的电影来说,很容易想到的一种配乐办法就是给三个时期用不同风格的配乐。然而格拉斯的处理方法,自然不是这样的。听过OST的人,自然会对其中格拉斯式的层层叠叠的小提琴,虽然冰冷而平静,却依然能感动人(特别是最后一曲,The Hours,2'40"之后的部分)的钢琴旋律记忆犹新。这也正好达到了格拉斯的目的,让整个故事有一种“时间如流水一般”的感觉。

-

搜索指南

格拉斯的音乐虽然在国外有众多的听众,然而在国内却不怎么为人所知,市面上的CD以及网上的资源都少得可怜。然而只要你用心,也一定能找到一些珍稀CD的。

办法1:打口CD市场。我寒假的时候就去了广州天河的打口CD市场,里面各种主流的偏门的音乐都有,所以当我找到了格拉斯《美女与野兽》原版CD的时候,兴奋之余我并没有感到惊奇。不过一问价格...80块。第二次去的时候发现了更多的格拉斯CD。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总体来说,打口CD市场的确仍然是一块宝地啊。

edit: 需要补充一下的就是,要找CD的话,注意以下这几个唱片公司,尤其是第二个,后面有介绍的地址:

Sony Masterworks / Sony Classical

Elektra Nonesuch

Orange Mountain Music

关于Nonesuch:点击这里

办法2:网上下载。下载的形式有很多,而能找到比较多格拉斯CD的办法只有这么几种:一个是eMule(在这里感谢fantastic小姐的帮助^^),通过搜索国外的服务器,能找到大概100多项结果。eMule的好处是很多人放出的是Zip或者rar,方便下载,而且音质也很高(mpc Q9,大概300kbps左右,或者是APE),坏处则是下载速度很慢很慢(主要因为排队人数多的关系),而且数量仍然不够多。

第二个软件是SoulSeek,刚在自己学校bbs上看到一篇音乐搜索的文章,里面就讲到了SoulSeek,说是搜索偏门一点的东西,用这个P2P软件就最好了。而我以自己亲身使用的经验来说,的确是这样的。用它来搜索Philip Glass,弹出的结果能让你的机器卡掉N分钟(- -),因为实在太多太多了。不过要注意的是,SoulSeek是个单点对单点的P2P软件,而且排队也需要比较多的耐心,不过格拉斯的资源实在太多了,一个地方不能下载的话,转到另一个用户就好了:)而且音质也从128k CBR到VBR, 320k CBR等等参差不齐。

最后转贴一篇别人听格拉斯音乐的感想。我自己文笔不佳,就暂时不献丑了:P

--------------------------------------------------------------------------------
勋伯格与格拉斯 或纯粹音乐与极微音乐
--------------------------------------------------------------------------------

http://fm974.tom.com   2003-06-23   来源:南方都市报梁文道

Philip Glass《Einstein on the Beach爱因斯坦在海滩》

朋友之中有一种音乐上的“纯粹主义者”,对他们而言,音乐既然是艺术,就该用很艺术的态度对待。意思是听音乐的时候应该什么都不干,好好坐在音响之前全神贯注地启动听觉装置,其它感官一律关上。不能喝水不能吃零嘴,而且目不能视(除非看谱)。如果把音乐当成背景,让它陪你工作做菜干家务,那就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了。

  我这些“纯粹主义”朋友里面又有几个纯之又纯的精英份子,钟爱勋伯格以后的现代音乐,觉得这些不入俗耳的学院派音乐才是声音的绝对升华。在这些朋友面前,我不大敢说自己喜欢“微模音乐”Minimal Music),港台译作“极低限音乐”),尤其是格拉斯(Philip Glass)的作品。因为他们会说这是典型的背景音乐,反反复复,毫无进展,根本经不住凝神细听,就跟流行音乐似的,烦闷无味。


  事实上,我也无话可说。因为:


  第一,格拉斯音乐的最大特色的确就是重复。


  第二,在现代音乐里面,微模音乐的确是最受欢迎的乐种,或许也因此是最晚被列入经典之列的风格。


  第三,我真把它当成背景音乐,而且我很难忍着什么都不做就只是望着音响的扬声器发呆。


  我第一次听到格拉斯,它就是做背景音乐。那是十六年前的一个小剧场演出,朋友把黑暗的空间布置得空空荡荡,主角黄秋生在也是黑色的台板上用粉笔画出一间间房子的平面图(没错,就是现在演电影的那个黄秋生。人家当年可是实验剧场里的前卫派),那就算是台上唯一的“布景”了。在黄秋生画画的时候,配乐就是格拉斯的名作《开始》。不变的节奏,不能再简单的和弦,被限制在几个音阶里推进的旋律,仿佛水远就会这么延续下去,没有终局。


  离开剧场之后的这么多年,黄秋生好像还蹲在我脑海里的某个昏暗角落兀自画出一间又一间的房屋,恍若不停生长的狭窄城市。而飘荡在这城市里的声音就是那首不曾完结的《开始》。


  今天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代美国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格拉斯,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真正让大家认识到一股新势力正在出现的,还是他和后现代居场大师罗伯特·威尔森(Robort Wilson)在七十年代合作的音乐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在这套惊天动地的作品里,舞台上一个演员竟然用了一小时从台左走到台右而没有任何动作。格拉斯那重复不断的旋律相得益彰。观众们离场时竟能哼出剧里的音乐,这是现代歌剧里不可想像的场面。


  格拉斯讨厌勋伯格之后的现代音乐,认为那只是作曲家写给作曲家的小圈子游戏,完全丧失了和听众沟通的能力。所以他和一众微模主义伙伴作的曲子,连我这种俗人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不过矛盾之处在于微模主义的原意不是为了亲近大众,而是更进一步地颠复包括系列主义在内的西方音乐传统。它主要针对的就是西方音乐的时间结构:总有一个或多个主题要展现,这些主题总要经过复杂的发展,然后要有一个结局。就像一个故事,传统稳定可能失衡。而微模主义则尽量不讲故事,把听众带往每一刻“现在”,不知有始亦不必有终……这种脱离了结构的音乐,恐怕才是最纯粹的音乐,虽然我那些纯粹朋友以外的酒肉朋友都能“听得懂”。


-

Philip Glass...心.心